产教融合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和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明确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因素和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具体需求,重点阐述中小企业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下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建设,提高自身企业利益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企业管理;中小企业发展;产教融合;人力资源
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资难、创新能力弱、管理层思想僵化以及人才模式单一和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扩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也存在着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措施。本文将阐述中小企业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导向下,应顺势而为,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
一、中小企业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一)职业教育的市场蓝海分析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我国制造业面临较大的高级技能人才缺口,现代服务行业的人才缺口也日益凸显。年轻劳动力在行业之间自由流通,特别是制造业和技术工人在新兴的行业市场中没有竞争优势,不同行业的人才供应极其不均衡。在稳就业和促发展的背景下,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自2005年“校企合作”模式首次提出,到2013年“产教融合”出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报告中,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逐步加强,互相渗透。
到2022年,预计达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较大提升,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具体目标;从5~10年长期目标来看,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总体目标是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在总体纲领领导下,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市场广阔,前景无限。
(二)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
专家实证分析表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有成倍的提升空间,其动因主要基于经济利益和道德动力,而其阻碍因素主要为缺少政府优惠政策、缺乏有效沟通平台和担心损害经济利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成本主要是合作院校学生的风险成本和人力成本,但场地、设备等折旧费及维护费相对较低,原因是企业对于大型昂贵设备采取事前控制手段,降低了相关损耗。
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收益主要来自企业自身的供给收益,最主要的目的是积累人力资源。相关性分析表明,企业越年轻,参与目的更倾向于得到学校资源、政策荣誉和社会声誉;企业规模越大,更倾向于通过校企合作储备人力资源。其他核心因素见表1。
与高等教育领域深度融合的“产学研”遍地开花、成果斐然的落实情况相比,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各大职业院校对外招生宣传中,校方倾向于宣传与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项目,如与阿里巴巴贸易学院等合作项目,以此作为招生优势,而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各专业系部都存在一定自主权,和多家中小企业合作一部分教学实训科目的项目的情况较为常见。
表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核心因素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比例
|
人力资源开发
|
获得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 |
72%
|
提升企业现有员工素质能力 |
61%
|
为所在企业生态圈培育适合的人力资源 |
58%
|
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短期劳动力 |
6%
|
技术及创新成果
|
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 |
31%
|
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 |
27%
|
经济收益
|
获得政府补贴 |
18%
|
社会责任
|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
13%
|
政府法律的压力与引领 |
12%
|
政府政策支持 |
71%
|
获得社会影响力 |
46%
|
合作院校
|
院校组织特征及声誉 |
24% |
院校重点或重大项目 |
30% |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机会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条件下,甚至可以提供个性定制化培训和人才供应需求,避免了人力断供的风险。从经济利益上考虑,与职业学校合作,学校提供的学生人力资源,具有多方管理分担风险、学生服从性较高以及节省社会保险等经济好处。各地政策上对职业教育的鼓励措施不同,在教育相关项目及税收上也有政策导向。职业学校本身对于和企业合作就抱有积极态度。与中小企业合作,不仅符合教育部门政策导向要求,对教学改革工作也有切实利益。在实际工作情景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研更明确;在与企业交流过程中,学校更了解市场情况,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改革计划;与企业合作也能更好完成教育部门为培养教师定下的一系列企业实践目标。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越早深耕职业院校资源的企业,在学校开展产教融合项目时,越有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展国家级或省市级特色实践项目,能够获得项目资金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收入不稳定等问题。学校为中小企业提供人力及实训基地等资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参与教育类项目,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社会价值,也为后续人力资源储备形成了初步规划。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策
中小企业对职业教育领域不熟悉,对于如何进入该领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逐渐加深与职业院校的合作。
(一)招聘实习生及毕业生
与职业院校就业部门寻求人力资源,可以最快速度建立和职业院校的联系,也能够解决本企业的人才缺口。
(二)参与课程实训项目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对实践及实训课程占比有严格要求,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和合作院校建立课程实训开发项目,邀请师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及培训课程。
(三)提供教师社会实践岗位职业院校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教研任务,还需满足一定时长的社会实践要求,保证教师教学不脱离实际。企业可以提供给教师社会实践岗位,这也是对企业人力的补充,也节省了中小企业的部分用工成本。
(四)建立实训基地当中小企业与合作院校具备合作基础后,可以进行学生企业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尝试。
(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等模式是深度合作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商议的项目,中小企业在业务过硬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互利共赢。
(六)企业以职业教育领域作为主营业务在国家政策鼓励的情况下,社会多元办学职业教育的格局也会形成,现阶段主要是大型企业下设培训或职业学院形式,中小企业通过办学职业教育实现盈利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四、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领域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中,存在着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权益无法保障、学习课程和企业实践衔接不顺畅等问题。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在制定具体优惠和落实上,与高等教育的落实力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少部分学校和企业对产教融合的理解较为片面,在利益因素的驱动下,学生仅作为单纯劳动力而不是联合教学对象进入实习,脱离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职业学校学习通用课程与具体的企业实训间,需要进一步磨合、改进,更突显实训课程的专业性。
五、结语
中小企业通过研究国家导向和政策,参与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跨行业合作,也实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在此过程中,也能对自身形成有利发展,与职业院校合作的项目资金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部分资金困境,院校学生资源为中小企业解决人力匮乏局面,院校的专业老师和培训团队也为企业带来管理和创新的提升。同时,各部门也应推出切实有效可落实的政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职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久成.产教融合助力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9,021(004):1-5.
[2]冉云芳,石伟平.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本、收益构成及差异性分析——基于浙江和上海67家企业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9):56-66.
[3]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4] 杜海龙.电子商务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会[J].中国集体经济,2015(21):47-48.
[5]王文强.大数据背景下中小企业营销策略面临的发展机会与挑战[J].商讯.公司金融,2018,000(007):1-1.